在吗?借我20快钱喝奶茶,到时候海绵宝宝还你。

大家好,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“奶茶”的发展简史。

奶茶不仅今天流行在我们的大街小巷,在历史上,更是宫廷里边的特色饮品,公主、皇上甚至慈禧太后,都是“从小喝到大”。

那么,古代的奶茶是怎么做的呢?围绕着奶茶又有哪些有趣的历史传说呢?接下来,我们就好好说道说道。

首先,“奶茶”起源于哪里呢?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,“奶茶”的前身啊,就是今天在藏区非常流行的“酥油茶”。

而发明奶茶的人呢,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唐朝公主。

酥油茶,是咱们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。

我们在各种文学、艺术作品里面经常能听到酥油茶的名字,那它是怎么制作的呢?其实,酥油茶的制作很简单,用到的原料是酥油、茶砖和食盐。

酥油,就是藏区牧民们的“土产黄油”,牧民们把牛奶或羊奶当中的脂肪设法提取出来,就制成了酥油。

而茶砖呢,就像今天普洱茶的茶砖一样,是把茶叶压缩之后制成的“紧压茶”。

藏族牧民制作酥油茶的时候,也是很讲究的。

我们收集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:先用一个茶壶烧水,等水烧开后,再把倒碎的茶砖放入沸水中,熬上至少半个小时。

然后再把茶汁倒进专门的“酥油茶桶“里面,把酥油、盐巴等佐料放进去,然后用拉杆像“打气儿”一样上下抽插,把桶内的调料混为一体。

这样,就可以喝上一碗新鲜浓郁的酥油茶了。

藏民们饮用酥油茶的历史非常久远。

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,至少在唐代,活跃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就已经很广泛地饮茶了。

而自古以来也流传着一个传说,当年发明酥油茶的人,就是那位入藏和亲的文成公主。

据说文成公主在入藏之后,因为喝不惯牛羊奶,所以就在喝奶的时候,加入茶水,混着一起喝,这就诞生了史上第一杯“奶茶”。

而来自大唐中原的文成公主,她在藏区的一举一动,都会掀起“时尚”的潮流,所以全藏区也跟着一起喝起了这种“奶茶”,久而久之,也就发展成了今天的酥油茶。

比起我们今天更常见的“鲜奶”版奶茶,藏民的酥油茶,选择了高脂肪、高热量的酥油来配茶,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高寒、高海拔的环境。

而今天我们市面上这种“鲜奶版”奶茶的流行呢,则要感谢另一个少数民族,来自咱们中国“乳都”的蒙古族人。

那么,蒙古族人是如何爱上奶茶的呢?就是简单的“蒙古的奶,加中原的茶”吗?蒙古人喝茶的历史,根据目前比较确切的记载和分析,在成吉思汗时期就非常流行了。

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,要先分享给大家。

南宋嘉定十四年,就是公元1221年,宋朝的使臣赵珙出使蒙古,当时是蒙古名将木华黎负责招待他。

而在辞别的时候,木华黎说到:“凡好城子多住几日,有好酒与吃,好茶饭与吃。

”木华黎说的这两句客气话,还是挺值得琢磨的。

毕竟我们一向觉得,茶叶是宋朝特产,而当时的蒙古人拿宋朝的特产来招待宋人,这就有点像是,意大利人来咱家做客,咱们说:“别走别走,尝尝这披萨再走!”或者说我们去国外旅游,回国之前买了几个旅游纪念品,结果还都是从义乌进的货。

所以,由此可见蒙古人在当时,就不把茶当作是什么“进口”的新鲜事物,而是已经把它当作是自家物件儿。

不过,蒙古族人最初喝茶的方法,主要还是用水来“煎茶”。

比如说从元朝宫廷里边,流传出了一本叫《饮膳正要》的书,专门记载了当时蒙古皇室的饮茶方式,一共将近二十种,但是其中并没有包含“奶茶”。

所以呢,蒙古族开始饮用奶茶的历史,和茶叶传入蒙古的时间,还不太同步。

现在可信度更高的推测是,蒙古族人爱喝奶茶的习惯,不一定完全来源于和汉人的互动,更可能是在稍晚的时候,和藏民交流的过程中,被“安利”了一壶当地的“酥油茶”,然后带回蒙古高原,演变成了今天的蒙古奶茶。

而蒙古奶茶的做法也确实和酥油茶非常相似,也是咸口的,原料里只是把酥油换成了鲜奶,茶砖和食盐都不变。

所以,我们分享一款经典的蒙古奶茶“小菜谱”,大家可以备好小本子,认真听好了。

首先呢,准备两口锅,一定要把两口锅都洗干净,否则茶会褪色变质,影响口感。

然后,往一口锅里装入碎砖茶,另一口锅里倒入新鲜的水,放在炉子上烧开。

这锅水烧开之后,就把开水冲进另一口装着碎砖茶的锅里,然后换成温火,接着熬这一锅茶汤。

这里要注意啦,这里的做法和酥油茶正好相反,不要熬太久,两三分钟就行,而且火不要开的太大,不然颜色不好看,也会破坏茶叶里的维生素。

等两三分钟过去了,把火关掉。

把茶水滤去茶叶渣之后,就可以把鲜奶和食盐放进去。

如果想要更浓郁的口感,也没有体重焦虑的话,还可以放一点点黄油进去,味道会更香。

最后搅拌一下,让所有原料混合均匀,然后就可以拿起手机拍张照片,美味的“经典蒙古奶茶”就做好啦。

除了这款“经典蒙古奶茶”以外,在蒙古族牧民圈儿里,还流行一款名叫“阿巴嘎茶”的奶茶。

阿巴嘎是一个地名,位于那个“大草原、奶飘香”的锡林郭勒盟,而它的做法也是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奶制品,堪称是一款“奶ProMAX茶”。

我们还是照例上菜谱:阿巴嘎茶需要用到的原料包括:砖茶、纯碱、食盐、小米、炒米、牛奶、奶皮子、黄油渣、稀奶油、羊尾巴油等。

制作方法是:前四步是捣茶、洗锅、煮茶和滤茶。

这些步骤,和我们前面介绍的“经典蒙古奶茶”煮茶汤的方式基本相同,只是建议在水中加入一些纯碱。

纯碱的作用是调节水质,因为偏硬的水质,可以让茶的颜色更深,做出来的效果更上镜。

等茶汤滤好之后,需要再一次烧茶。

这次再烧茶的步骤,是做好阿巴嘎茶的精髓之一。

具体过程是:首先把锅烧热,把切碎的羊尾油扔进去,炝一下锅。

炝锅之后,就往锅里倒入少量的茶汤和一小勺小米。

等锅沸腾之后,再倒入全部茶汤,并适量放入炒米、黄油和食盐,等其煮沸。

这里要说明一下,这里提到的“炒米”可不是普通的炒饭,是用一种像小米一样的“靡子米”,经过煮、炒、碾三道工序做出来的,也是蒙古族的一种特色主食。

如果觉得三道工序太复杂的话,网上其实可以买到现成的。

放好这些调料之后,就等着这份“回锅”的茶汤重新煮沸,我们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步的备料工作了。

我们刚刚是调好了奶茶的“茶”,接下来就要去调制奶茶的“奶”了,把准备好的鲜牛奶,加上奶皮子、稀奶油、黄油、黄油渣等各种配料,放入搅茶桶里不停地搅拌,直到所有原料充分混合之后也不要停,要一直用力搅到“分层”出油为止。

我们把“奶”搅拌好了之后,锅里的茶汤应该也差不多煮沸了。

把火关掉,然后把所有搅好的调料倒进茶汤中,继续搅拌直到混合均匀。

然后呢,您就可以拿出手机,拍照“验毒”,纪念这一锅精心烹制的阿巴嘎茶了。

我们会发现,无论是藏民的酥油茶还是蒙古牧民的奶茶,都普遍使用“茶砖”作为原材料,而不是我们今天的西湖龙井、安溪铁观音这样一叶一叶的“散茶”。

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。

一个是和中国饮茶习俗的发展史有关,唐宋时期,社会上就认可那些被称为“片茶”、“团茶”的茶砖,散茶直到明代往后,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。

另一个是,茶砖被压缩得较为紧实,不易发霉受潮变质,所以可以很适合“长途物流”,可以更方便、安全地运送到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上。

说到长途物流,在明朝的时候,明蒙之间还围绕着茶叶打过“贸易战”。

明朝政府始终采取“以茶治边”的政策,既然你蒙古人爱喝茶,那我就控制住茶叶市场的垄断权,限制出口。

而蒙古牧民们显然不甘心被“卡脖子”,于是走上了一条“自主研发”茶叶的道路,试图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
于是当时的蒙古牧民,就在茫茫的大草原上,找到了许多可以代替茶叶的“野茶”。

根据学者到民间的调查统计,今天蒙古地区还流行着至少二十多种“野茶”,其中地榆、山刺玫、蒙古荚莲等植物,都可以做成富有特色的奶茶。

而对蒙古人来说,茶确实就像菜一样,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甚至比菜的地位还要更高。

当地就有一句俗话:“可以三日无饭,不可一日无茶”。

尤其是奶茶,更是蒙古族最重要的待客食品。

说到这儿呢,我们也来讲一下蒙古族的奶茶应该“怎么喝”,也就是蒙古族的“奶茶礼仪”。

其实只要记住三个字就好了:用双手!在主人送奶茶给客人的时候,要用双手捧给客人,而客人也要用双手去接奶茶。

否则,就有可能会被认为是“失礼”。

而最大的失礼,当然是没有奶茶喝了。

蒙古族还有一句俗话,叫“茶没有茶,脸没有脸。

”如果连奶茶都没得喝了,还讲什么脸面呢?所以后来,蒙古族人又把美味的奶茶,“安利”进了清朝的紫禁城。

在清朝整整两百多年的时间里,蒙古奶茶,始终是各位皇室成员桌前的“爆款”,甚至还为蒙古族人创造了一个专门的“就业岗位”。

在清代的紫禁城里面,专门有一个职位叫“蒙古茶役”,是专门从蒙古找来的熬制奶茶的熟手。

而这些“蒙古茶役”熬奶茶,就像食堂做大锅饭一样,都是大锅熬、按桶熬的,还有专门的“配料表”。

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,“每桶用牛乳一镟计三斤八两,乳油二钱,二两重黄茶一包,青盐一两,如式煎熬合对乳茶。

”而为了稳定获取新鲜、高质量的牛乳来制作奶茶,清宫也专门打造了一套完整的“牛乳供应链”。

根据《清会典》,清朝的内务府里,专门设置了一个庆丰司,负责管理那些“皇家奶牛场”,主要包括西华门外的三个内圈、南苑的三个外圈、张家口外的“牛群牧场”等地。

在这些“皇家奶牛场”中,供应质量最新鲜的,当属三个距离皇宫最近的内圈。

而这内圈也不位于别处,就在今天的“中南海”附近。

而且,这些“皇家奶牛场”的牛,也有“皇帝专属牛”的说法。

同样是根据《清会典》,皇帝有专门的一百头奶牛“为他服务”,而皇太后、皇后、妃子、阿哥等等也都有自己的专属服务奶牛。

甚至说,有一句俗话是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,如果皇上要出门“出差”,也有相当数量的奶牛需要“随行”和“提前待命”,以便皇帝在旅途中随时能喝到用新鲜牛奶辅以配料熬制而成的奶茶。

根据宫中的奏折档案,每次皇帝赴关外盛京东巡,或者赴江南一带南巡的时候,内务府会提前将70头奶牛、70头牛犊预先送往目的地,然后再安排50头奶牛和50头牛犊随着大部队出发。

而且,内务府还要命令皇上巡幸路线上的地方官,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奶牛的草料。

那么,这些皇宫里边的人,在喝奶茶的时候,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习惯呢?慈禧太后喝奶茶的时候,喜欢“开小灶”。

慈禧太后晚年的贴身宫女,就在回忆录里边写到,每天早上慈禧太后起床之后,都要品上几杯由“老张太监”献上的奶茶。

“宫里在早点还保留东北人的习惯,喝奶子要对茶,叫奶茶。

奶茶不由御茶房供应,由储秀宫的小茶炉供应,一来近,二来张太监干净可靠。

”而乾隆皇帝,喜欢边喝奶茶边吃糕点,内务府记录了好多次他在喝奶茶的时候,吩咐小厨房做一些“八珍糕”一并给他送去的事迹。

如此精致的乾隆皇帝,还是个奶茶的“带货小能手”,他不仅自己爱喝奶茶,还把奶茶升格成了“国家符号”,搞成了“国宴专用饮品”。

他就写过一段话,来赞美自己钦定的“国宴奶茶”:“国家典礼,御殿则赐茶,乳作汁,所以使用使人肥泽也。

”说到国宴,乾隆皇帝确实也喜欢在接见“外宾”的时候,“炫耀”自家的奶茶,不仅实现了当时中国人的“奶茶自信”,也让欧洲人从此了解了“中国奶茶”。

比方说,清宫里面有一位传教士名叫蒋友仁,乾隆皇帝好几次请他“喝奶茶”,让他特别惊讶,就把奶茶写到了自己的“家书”里。

他有一封寄回国的信件是这样写的:“他(皇帝)用餐时惯常的饮料是茶,或是普通的水泡的茶,或是奶茶,或是多种茶放在一起研碎后,经发酵并以种种方式配制出来的茶。

经过配制的这些茶饮料,大多口味极佳,其中好几种还有滋补作用而且不会引起胃纳滞呆。

”到了乾隆八十大寿的时候,1793年,中外交流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,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谒见乾隆皇帝,结果被乾隆皇帝说了一段“天朝物产丰盈,无所不有”的话,送了点儿礼物就把英国人打发走了。

那么,乾隆皇帝究竟送了马戛尔尼什么礼物呢?可不是送了他“一桶奶茶”哈。

乾隆皇帝估计是深知“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直接送给他们一人一套奶茶餐具。

查阅当时的清宫档案《英吉利国贡使在含青斋西路等处瞻仰酌拟赏单》可知,在当年的礼物清单里边儿,朝廷分别颁赐给正使乔治·马戛尔尼“瓷茶桶一对、瓷奶茶碗一对”,颁赐给副使乔治·斯当东“瓷茶桶一对、瓷奶茶碗一对”,还颁赐给副使之子多玛斯·斯当东“皮茶桶一对、奶茶碗一对”。

所以,我们不知道这些英国使臣把奶茶用具带回国之后,有没有实现物尽其用。

我们刚刚介绍了古代奶茶的发展、流传过程。

从文成公主,到藏区、蒙古的牧民,再到清朝皇帝和欧洲人……我们可以感受到,古代奶茶的传播过程,其实就是一部各民族之间互相“安利”美食的交流互动史。

毕竟“奶茶”的奶和茶,分别来自于中国的南北方,分别来自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。

所以在历史学界,也常常用“奶茶”的例子,来举例说明中华民族“多元一体”的民族格局,一杯奶茶的背后,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,共同缔造、发展、巩固我们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。

而说起来呢,我们今天正在书写的这段奶茶“当代史”,也和“统一的伟大祖国”息息相关。

这是因为,今天我们街头流行的“珍珠奶茶”,曾经是在上个世纪末,由中国台湾省发扬光大的。

大陆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起,研发了速溶奶茶粉、果蔬奶茶等产品。

而根据报道呢,在1998年年底,珍珠奶茶开始在珠三角地区登台亮相,然后风靡了中国各地。

当时的报刊上,是这样报道这种新奇的“珍珠奶茶”的:“这类饮料利用一种特制的黑色的珍珠粒,加上茶、奶精,和各种水果果汁,调制出上百种味道,由于口感好、味道纯厚,大受当地民众欢迎。

据了解,珍珠奶茶中的“黑珍珠”属于秘方,需从台湾购进。

”20年之后的今天,“珍珠”显然已经不属于台湾专属的秘方了,而大家的口味也不仅仅停留在“珍珠奶茶”上面,今天街头的奶茶店里,可以加的料也越来越多、越来越丰富,甚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报道说,今天的奶茶界越来越“内卷”,越来越像八宝粥了。

我们不敢预测,未来的奶茶史会向什么方向发展,但是我们相信奶茶的本质是不变的,就是“茶香乳鲜,味在同飨。

”历史上的奶茶,见证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历史;而我们也可以期待一下,今天的奶茶,或许也将写进中国的统一历史中。

好啦,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,我们下期来聊更好玩儿的东西。

大家别忘了点赞关注,谢谢大家。

参考文献:杨伟航:《文成公主与酥油茶》赵潽恋:《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研究》蔡志纯:《漫谈蒙古族的饮茶文化》邢莉:《蒙古包中的茶文化》常宝:《蒙古族茶文化探析》哈斯巴根:《蒙古族传统茶用植物的初步调查研究》曾诚:《奶茶与酥酪:清代皇室贵族的乳饮嗜好与乳品消费》邓玉娜:《清代宫廷的茶文化》鞠德源:《清宫大宴礼仪和膳单》吴金龙:《“奶茶”和“酥油茶”》孙悦迎:《茯苓高级营养奶茶的研制》石亚娟:《奶茶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》玲玲:《速成奶茶走俏南方》刘德忠:《饮料新品──果蔬奶茶的生产技术》

  • 记载
TIKTOK国际版官方入口 2023-05-26 19:55:48

在吗?借我20快钱喝奶茶,到时候海绵宝宝还你。

大家好,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“奶茶”的发展简史。

奶茶不仅今天流行在我们的大街小巷,在历史上,更是宫廷里边的特色饮品,公主、皇上甚至慈禧太后,都是“从小喝到大”。

那么,古代的奶茶是怎么做的呢?围绕着奶茶又有哪些有趣的历史传说呢?接下来,我们就好好说道说道。

首先,“奶茶”起源于哪里呢?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,“奶茶”的前身啊,就是今天在藏区非常流行的“酥油茶”。

而发明奶茶的人呢,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唐朝公主。

酥油茶,是咱们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。

我们在各种文学、艺术作品里面经常能听到酥油茶的名字,那它是怎么制作的呢?其实,酥油茶的制作很简单,用到的原料是酥油、茶砖和食盐。

酥油,就是藏区牧民们的“土产黄油”,牧民们把牛奶或羊奶当中的脂肪设法提取出来,就制成了酥油。

而茶砖呢,就像今天普洱茶的茶砖一样,是把茶叶压缩之后制成的“紧压茶”。

藏族牧民制作酥油茶的时候,也是很讲究的。

我们收集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:先用一个茶壶烧水,等水烧开后,再把倒碎的茶砖放入沸水中,熬上至少半个小时。

然后再把茶汁倒进专门的“酥油茶桶“里面,把酥油、盐巴等佐料放进去,然后用拉杆像“打气儿”一样上下抽插,把桶内的调料混为一体。

这样,就可以喝上一碗新鲜浓郁的酥油茶了。

藏民们饮用酥油茶的历史非常久远。

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,至少在唐代,活跃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就已经很广泛地饮茶了。

而自古以来也流传着一个传说,当年发明酥油茶的人,就是那位入藏和亲的文成公主。

据说文成公主在入藏之后,因为喝不惯牛羊奶,所以就在喝奶的时候,加入茶水,混着一起喝,这就诞生了史上第一杯“奶茶”。

而来自大唐中原的文成公主,她在藏区的一举一动,都会掀起“时尚”的潮流,所以全藏区也跟着一起喝起了这种“奶茶”,久而久之,也就发展成了今天的酥油茶。

比起我们今天更常见的“鲜奶”版奶茶,藏民的酥油茶,选择了高脂肪、高热量的酥油来配茶,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高寒、高海拔的环境。

而今天我们市面上这种“鲜奶版”奶茶的流行呢,则要感谢另一个少数民族,来自咱们中国“乳都”的蒙古族人。

那么,蒙古族人是如何爱上奶茶的呢?就是简单的“蒙古的奶,加中原的茶”吗?蒙古人喝茶的历史,根据目前比较确切的记载和分析,在成吉思汗时期就非常流行了。

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,要先分享给大家。

南宋嘉定十四年,就是公元1221年,宋朝的使臣赵珙出使蒙古,当时是蒙古名将木华黎负责招待他。

而在辞别的时候,木华黎说到:“凡好城子多住几日,有好酒与吃,好茶饭与吃。

”木华黎说的这两句客气话,还是挺值得琢磨的。

毕竟我们一向觉得,茶叶是宋朝特产,而当时的蒙古人拿宋朝的特产来招待宋人,这就有点像是,意大利人来咱家做客,咱们说:“别走别走,尝尝这披萨再走!”或者说我们去国外旅游,回国之前买了几个旅游纪念品,结果还都是从义乌进的货。

所以,由此可见蒙古人在当时,就不把茶当作是什么“进口”的新鲜事物,而是已经把它当作是自家物件儿。

不过,蒙古族人最初喝茶的方法,主要还是用水来“煎茶”。

比如说从元朝宫廷里边,流传出了一本叫《饮膳正要》的书,专门记载了当时蒙古皇室的饮茶方式,一共将近二十种,但是其中并没有包含“奶茶”。

所以呢,蒙古族开始饮用奶茶的历史,和茶叶传入蒙古的时间,还不太同步。

现在可信度更高的推测是,蒙古族人爱喝奶茶的习惯,不一定完全来源于和汉人的互动,更可能是在稍晚的时候,和藏民交流的过程中,被“安利”了一壶当地的“酥油茶”,然后带回蒙古高原,演变成了今天的蒙古奶茶。

而蒙古奶茶的做法也确实和酥油茶非常相似,也是咸口的,原料里只是把酥油换成了鲜奶,茶砖和食盐都不变。

所以,我们分享一款经典的蒙古奶茶“小菜谱”,大家可以备好小本子,认真听好了。

首先呢,准备两口锅,一定要把两口锅都洗干净,否则茶会褪色变质,影响口感。

然后,往一口锅里装入碎砖茶,另一口锅里倒入新鲜的水,放在炉子上烧开。

这锅水烧开之后,就把开水冲进另一口装着碎砖茶的锅里,然后换成温火,接着熬这一锅茶汤。

这里要注意啦,这里的做法和酥油茶正好相反,不要熬太久,两三分钟就行,而且火不要开的太大,不然颜色不好看,也会破坏茶叶里的维生素。

等两三分钟过去了,把火关掉。

把茶水滤去茶叶渣之后,就可以把鲜奶和食盐放进去。

如果想要更浓郁的口感,也没有体重焦虑的话,还可以放一点点黄油进去,味道会更香。

最后搅拌一下,让所有原料混合均匀,然后就可以拿起手机拍张照片,美味的“经典蒙古奶茶”就做好啦。

除了这款“经典蒙古奶茶”以外,在蒙古族牧民圈儿里,还流行一款名叫“阿巴嘎茶”的奶茶。

阿巴嘎是一个地名,位于那个“大草原、奶飘香”的锡林郭勒盟,而它的做法也是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奶制品,堪称是一款“奶ProMAX茶”。

我们还是照例上菜谱:阿巴嘎茶需要用到的原料包括:砖茶、纯碱、食盐、小米、炒米、牛奶、奶皮子、黄油渣、稀奶油、羊尾巴油等。

制作方法是:前四步是捣茶、洗锅、煮茶和滤茶。

这些步骤,和我们前面介绍的“经典蒙古奶茶”煮茶汤的方式基本相同,只是建议在水中加入一些纯碱。

纯碱的作用是调节水质,因为偏硬的水质,可以让茶的颜色更深,做出来的效果更上镜。

等茶汤滤好之后,需要再一次烧茶。

这次再烧茶的步骤,是做好阿巴嘎茶的精髓之一。

具体过程是:首先把锅烧热,把切碎的羊尾油扔进去,炝一下锅。

炝锅之后,就往锅里倒入少量的茶汤和一小勺小米。

等锅沸腾之后,再倒入全部茶汤,并适量放入炒米、黄油和食盐,等其煮沸。

这里要说明一下,这里提到的“炒米”可不是普通的炒饭,是用一种像小米一样的“靡子米”,经过煮、炒、碾三道工序做出来的,也是蒙古族的一种特色主食。

如果觉得三道工序太复杂的话,网上其实可以买到现成的。

放好这些调料之后,就等着这份“回锅”的茶汤重新煮沸,我们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步的备料工作了。

我们刚刚是调好了奶茶的“茶”,接下来就要去调制奶茶的“奶”了,把准备好的鲜牛奶,加上奶皮子、稀奶油、黄油、黄油渣等各种配料,放入搅茶桶里不停地搅拌,直到所有原料充分混合之后也不要停,要一直用力搅到“分层”出油为止。

我们把“奶”搅拌好了之后,锅里的茶汤应该也差不多煮沸了。

把火关掉,然后把所有搅好的调料倒进茶汤中,继续搅拌直到混合均匀。

然后呢,您就可以拿出手机,拍照“验毒”,纪念这一锅精心烹制的阿巴嘎茶了。

我们会发现,无论是藏民的酥油茶还是蒙古牧民的奶茶,都普遍使用“茶砖”作为原材料,而不是我们今天的西湖龙井、安溪铁观音这样一叶一叶的“散茶”。

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。

一个是和中国饮茶习俗的发展史有关,唐宋时期,社会上就认可那些被称为“片茶”、“团茶”的茶砖,散茶直到明代往后,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。

另一个是,茶砖被压缩得较为紧实,不易发霉受潮变质,所以可以很适合“长途物流”,可以更方便、安全地运送到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上。

说到长途物流,在明朝的时候,明蒙之间还围绕着茶叶打过“贸易战”。

明朝政府始终采取“以茶治边”的政策,既然你蒙古人爱喝茶,那我就控制住茶叶市场的垄断权,限制出口。

而蒙古牧民们显然不甘心被“卡脖子”,于是走上了一条“自主研发”茶叶的道路,试图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
于是当时的蒙古牧民,就在茫茫的大草原上,找到了许多可以代替茶叶的“野茶”。

根据学者到民间的调查统计,今天蒙古地区还流行着至少二十多种“野茶”,其中地榆、山刺玫、蒙古荚莲等植物,都可以做成富有特色的奶茶。

而对蒙古人来说,茶确实就像菜一样,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甚至比菜的地位还要更高。

当地就有一句俗话:“可以三日无饭,不可一日无茶”。

尤其是奶茶,更是蒙古族最重要的待客食品。

说到这儿呢,我们也来讲一下蒙古族的奶茶应该“怎么喝”,也就是蒙古族的“奶茶礼仪”。

其实只要记住三个字就好了:用双手!在主人送奶茶给客人的时候,要用双手捧给客人,而客人也要用双手去接奶茶。

否则,就有可能会被认为是“失礼”。

而最大的失礼,当然是没有奶茶喝了。

蒙古族还有一句俗话,叫“茶没有茶,脸没有脸。

”如果连奶茶都没得喝了,还讲什么脸面呢?所以后来,蒙古族人又把美味的奶茶,“安利”进了清朝的紫禁城。

在清朝整整两百多年的时间里,蒙古奶茶,始终是各位皇室成员桌前的“爆款”,甚至还为蒙古族人创造了一个专门的“就业岗位”。

在清代的紫禁城里面,专门有一个职位叫“蒙古茶役”,是专门从蒙古找来的熬制奶茶的熟手。

而这些“蒙古茶役”熬奶茶,就像食堂做大锅饭一样,都是大锅熬、按桶熬的,还有专门的“配料表”。

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,“每桶用牛乳一镟计三斤八两,乳油二钱,二两重黄茶一包,青盐一两,如式煎熬合对乳茶。

”而为了稳定获取新鲜、高质量的牛乳来制作奶茶,清宫也专门打造了一套完整的“牛乳供应链”。

根据《清会典》,清朝的内务府里,专门设置了一个庆丰司,负责管理那些“皇家奶牛场”,主要包括西华门外的三个内圈、南苑的三个外圈、张家口外的“牛群牧场”等地。

在这些“皇家奶牛场”中,供应质量最新鲜的,当属三个距离皇宫最近的内圈。

而这内圈也不位于别处,就在今天的“中南海”附近。

而且,这些“皇家奶牛场”的牛,也有“皇帝专属牛”的说法。

同样是根据《清会典》,皇帝有专门的一百头奶牛“为他服务”,而皇太后、皇后、妃子、阿哥等等也都有自己的专属服务奶牛。

甚至说,有一句俗话是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,如果皇上要出门“出差”,也有相当数量的奶牛需要“随行”和“提前待命”,以便皇帝在旅途中随时能喝到用新鲜牛奶辅以配料熬制而成的奶茶。

根据宫中的奏折档案,每次皇帝赴关外盛京东巡,或者赴江南一带南巡的时候,内务府会提前将70头奶牛、70头牛犊预先送往目的地,然后再安排50头奶牛和50头牛犊随着大部队出发。

而且,内务府还要命令皇上巡幸路线上的地方官,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奶牛的草料。

那么,这些皇宫里边的人,在喝奶茶的时候,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习惯呢?慈禧太后喝奶茶的时候,喜欢“开小灶”。

慈禧太后晚年的贴身宫女,就在回忆录里边写到,每天早上慈禧太后起床之后,都要品上几杯由“老张太监”献上的奶茶。

“宫里在早点还保留东北人的习惯,喝奶子要对茶,叫奶茶。

奶茶不由御茶房供应,由储秀宫的小茶炉供应,一来近,二来张太监干净可靠。

”而乾隆皇帝,喜欢边喝奶茶边吃糕点,内务府记录了好多次他在喝奶茶的时候,吩咐小厨房做一些“八珍糕”一并给他送去的事迹。

如此精致的乾隆皇帝,还是个奶茶的“带货小能手”,他不仅自己爱喝奶茶,还把奶茶升格成了“国家符号”,搞成了“国宴专用饮品”。

他就写过一段话,来赞美自己钦定的“国宴奶茶”:“国家典礼,御殿则赐茶,乳作汁,所以使用使人肥泽也。

”说到国宴,乾隆皇帝确实也喜欢在接见“外宾”的时候,“炫耀”自家的奶茶,不仅实现了当时中国人的“奶茶自信”,也让欧洲人从此了解了“中国奶茶”。

比方说,清宫里面有一位传教士名叫蒋友仁,乾隆皇帝好几次请他“喝奶茶”,让他特别惊讶,就把奶茶写到了自己的“家书”里。

他有一封寄回国的信件是这样写的:“他(皇帝)用餐时惯常的饮料是茶,或是普通的水泡的茶,或是奶茶,或是多种茶放在一起研碎后,经发酵并以种种方式配制出来的茶。

经过配制的这些茶饮料,大多口味极佳,其中好几种还有滋补作用而且不会引起胃纳滞呆。

”到了乾隆八十大寿的时候,1793年,中外交流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,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谒见乾隆皇帝,结果被乾隆皇帝说了一段“天朝物产丰盈,无所不有”的话,送了点儿礼物就把英国人打发走了。

那么,乾隆皇帝究竟送了马戛尔尼什么礼物呢?可不是送了他“一桶奶茶”哈。

乾隆皇帝估计是深知“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直接送给他们一人一套奶茶餐具。

查阅当时的清宫档案《英吉利国贡使在含青斋西路等处瞻仰酌拟赏单》可知,在当年的礼物清单里边儿,朝廷分别颁赐给正使乔治·马戛尔尼“瓷茶桶一对、瓷奶茶碗一对”,颁赐给副使乔治·斯当东“瓷茶桶一对、瓷奶茶碗一对”,还颁赐给副使之子多玛斯·斯当东“皮茶桶一对、奶茶碗一对”。

所以,我们不知道这些英国使臣把奶茶用具带回国之后,有没有实现物尽其用。

我们刚刚介绍了古代奶茶的发展、流传过程。

从文成公主,到藏区、蒙古的牧民,再到清朝皇帝和欧洲人……我们可以感受到,古代奶茶的传播过程,其实就是一部各民族之间互相“安利”美食的交流互动史。

毕竟“奶茶”的奶和茶,分别来自于中国的南北方,分别来自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。

所以在历史学界,也常常用“奶茶”的例子,来举例说明中华民族“多元一体”的民族格局,一杯奶茶的背后,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,共同缔造、发展、巩固我们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。

而说起来呢,我们今天正在书写的这段奶茶“当代史”,也和“统一的伟大祖国”息息相关。

这是因为,今天我们街头流行的“珍珠奶茶”,曾经是在上个世纪末,由中国台湾省发扬光大的。

大陆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起,研发了速溶奶茶粉、果蔬奶茶等产品。

而根据报道呢,在1998年年底,珍珠奶茶开始在珠三角地区登台亮相,然后风靡了中国各地。

当时的报刊上,是这样报道这种新奇的“珍珠奶茶”的:“这类饮料利用一种特制的黑色的珍珠粒,加上茶、奶精,和各种水果果汁,调制出上百种味道,由于口感好、味道纯厚,大受当地民众欢迎。

据了解,珍珠奶茶中的“黑珍珠”属于秘方,需从台湾购进。

”20年之后的今天,“珍珠”显然已经不属于台湾专属的秘方了,而大家的口味也不仅仅停留在“珍珠奶茶”上面,今天街头的奶茶店里,可以加的料也越来越多、越来越丰富,甚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报道说,今天的奶茶界越来越“内卷”,越来越像八宝粥了。

我们不敢预测,未来的奶茶史会向什么方向发展,但是我们相信奶茶的本质是不变的,就是“茶香乳鲜,味在同飨。

”历史上的奶茶,见证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历史;而我们也可以期待一下,今天的奶茶,或许也将写进中国的统一历史中。

好啦,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,我们下期来聊更好玩儿的东西。

大家别忘了点赞关注,谢谢大家。

参考文献:杨伟航:《文成公主与酥油茶》赵潽恋:《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研究》蔡志纯:《漫谈蒙古族的饮茶文化》邢莉:《蒙古包中的茶文化》常宝:《蒙古族茶文化探析》哈斯巴根:《蒙古族传统茶用植物的初步调查研究》曾诚:《奶茶与酥酪:清代皇室贵族的乳饮嗜好与乳品消费》邓玉娜:《清代宫廷的茶文化》鞠德源:《清宫大宴礼仪和膳单》吴金龙:《“奶茶”和“酥油茶”》孙悦迎:《茯苓高级营养奶茶的研制》石亚娟:《奶茶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》玲玲:《速成奶茶走俏南方》刘德忠:《饮料新品──果蔬奶茶的生产技术》

<b dropzone="cXz3hmJuGL"></b>
    <dfn id="qpA4jaCo1B"></dfn>
      <tt id="guloe3OcL"></tt>
      <acronym date-time="enF0HpWaBzrdS7"></acronym>

      TIKTOK国际版官方入口《TIKTOK国际版官方入口》由来

      编辑
      1.TIKTOK国际版官方入口樊云霄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,只不过,这次樊云霄是来杀他的。
             2.“这怎么可能?”为首的灰衣人皱着眉头说道,刚才夏天所爆发出来的那种恐怖力量就连他也是为之一惊,此时他想起了夏天的父亲。
             3.很快他就看到了征兵大厅,他发现这里有很多的人,而且墙上也贴着各种标语。
             4.既然夏天已经和百宝阁宣战了,而且他的身边还有那么强大的高手护卫,那自然是有人要盯着他了,可是他凭空消失的时候,再也没有人能够找到他了。
             5.”沈醉容点了点头,直觉让她觉得这其中有她不明白的弯弯绕绕,譬如傅郁之称呼大皇子冉珺世为“那个人”,而且他手中的权利交接什么的,听起来好像两人之前有私人恩怨一般。

      TIKTOK国际版官方入口《TIKTOK国际版官方入口》起源

          <strong dir="wX2QlUcf8qD5"></strong>
          1.TIKTOK国际版官方入口在不同的黑暗房间中埋伏,等待对手上钩,找寻合适的狙击枪来暗杀敌人,千万不要暴露自己的行踪;
                 2.游戏中的武器十分的丰富,玩家还可以对自己的武器进行再次改装升级
                 3.不同的游戏地图中有很多快捷方式供玩家开车和走路,让整个游戏更加有趣。
                 4.僵尸种类繁多,抗药性不同,有针对性的武器攻击会取得更好的效果;
                 5.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,打开更多有趣的故事和新的冒险,无限的交流更有趣。
                 6.水平本身带有一些强大的道具,其中一些甚至可以增加弹球的数量和质量;
          参考资料